part 1

什么是&不是故事?


1.故事:大脑的解码器


  世界上曾有过不会使用轮子的伟大文明,但从未有过不讲述故事的文明。——URSULA K.LEGUIN


  突击检测:这是格外漫长的一天,你打算做点什么来放松一下。以下的选项中,谁能生理上地保证你能够摆脱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的碎碎念,并让你通过改变你身体的化学物质来感到爽毙了?

  a 一整瓶葡萄酒

  b 一整盒巧克力

  c 一本小说


  答案是abc,而其中,小说是最有效,最持久并且唯一不会让你第二天感到追悔莫及的那一个。当然,这只是理论上。


  想象一下:你终于准备好倒到床上,第二天需要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早起,从床头柜上摸出了一本小说,打算看个一章-或许两章,就睡觉。然而当你看完一章以后,你会想:等等,所以xx看到了xxx留在xxxx的xxxxx之后会怎么办?ta肯定会误会xxx然后…我得先把这一页也给看了,然后再一页,又一页…天亮了。不知怎么的,原本困毙了的你给看精神了。事实上,整个”疲倦“的概念对你来说就已经完全失不存在了。现实的世界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把你留在了一个舒适无比的泡泡里,在宇宙中飘来荡去,就像某人按下了你的生活的暂停键,让你得以在一个现实的候补中生活和呼吸。xx的现实,或者xxx的现实。那些书页一页一页地被翻了过去,知道你不得不注意到恼人的强光笼罩了你,而等你意识到它的来源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惊恐:天亮了。下一个瞬间,疲惫和困倦的概念强势回归,ko了你。


  这件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发生过,或许是一本小说,或许是一个八卦…但是为什么?你知道你需要早起,你知道缺乏睡眠会让你认知枯竭,甚至,如果你是我,它还会让你变得焦虑而暴躁不已。所以为什么你会读下去?为什么你会控制不了自己?在你为自己没有践行计划-合上那该死的书-的坚毅内心而自我打击之前,想想吧:一个有效的故事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让你的大脑无法抗拒的东西。人的天性如此,这不是你的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别再睡前碰它,最好想都不要去想-你的老板可不会听信我的“鬼话”,因为故事的魅力而在会议上放过你x


  这就是故事可怕的一面。无论我们是否有意识到,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处于故事的影响之下。但就像你的老板一样,绝大多数人对于故事对人施加的强制性的影响毫无所觉。而对于创作者而言,这就是一切的关键所在。认识故事的影响力的来源,以及让它具备了拥有慑住和改变读者的能力的本质,将会让你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种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在你能够构建出一份有效的蓝图前,你就需要知道你的大脑是如何过滤掉所有来自现实世界的信息,一头栽进故事的世界里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本章中,我们将基于什么与大脑渴望,寻求和回应每一个听到的故事相关联,来思考故事对人的强制绑定关系的目的,检验故事和大脑是如何联动进化的,讨论是什么给予了故事这种对我们施加的压倒性的力量,以及探索故事的实质是什么。


2.故事的强制性的目的


  为什么通常像你我这种负责任的成年人会在我们身处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的魔咒下时彻底地脱离现实呢?这是一个困扰了很多进化生物学家很久的问题。毕竟,彻夜阅读小说之类的事情肯定是适得其反的-它本该让你放松,却反而剥夺了你的睡眠。不过…至少你活到了黎明。回到石器时代,熬过夜晚是一个比今天要冒险得多的议题,而脱离现实世界哪怕一秒都可能把你置于险境:无论是捕食者还是人类或者其他,都可以轻易地夺走你的生命。换一句话说,迷失于故事里或许是致命的,又或者说,理论上,自然选择应该会早在你说出“再来一章”之前就剔除掉我们中更容易沉迷故事的个体。


  一个很好的理由是:故事就是世界的第一代虚拟现实。它让我们踏出现状,展 望未来,索尼我们才能够为那些我们最害怕的事情-那些未知的,难以预料的事情-做好准备,让你在潜在的捕食者从背后偷袭你之前就战胜它们。


  诚然,把握现在有时候确实是个好点子,但如果你始终呆在今天,你甚至不会意识到会有明天的存在,也无法预测到未来中潜伏的危险和喜悦。是故事,是故事让我们间接地感受和尝试了我们不曾经历的或艰难或美好的境遇,来看看那究竟会是怎样一种感受,以及我们到底需要学会什么来生存下去。所以这也难怪世界上从未有过一个不讲述故事的文明:这是人类全人类通用的法则,提示着我们,故事远不止于一个用于打发下雨的周末或会议前的长夜的消遣。


3.故事是如何骇入读者的大脑的


  但是,如果故事拥有如此的能量,对我们的幸福安康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把它矫饰为一种纯粹的娱乐呢?为什么我们认为在好的故事中迷失自己是一种选择,是当我们想要把现实的考验和磨难扔到脑后,跃入一个幻想的怡人世界时,在一天的漫长工作后对自己的犒劳?为什么,不止是牛津词典在内的权威字典把故事定义为用于娱乐的虚构的叙述或真人真事?


  答案很简单。我们搞错了故事给我们的感受-那美味诱人的喜悦-的目的。就像任何其他诱惑一样,一旦我们踏进了它的陷阱,就只有一件事还有意义:那绝妙而迷人的一瞬。你过去是否曾经考虑过坠入一个特别的故事的后果?事实上,那可能会是一个完全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的地方。按照常理,当我们看到了一个故事的结尾,它就结束了,而我们将会回到现实,变回那个阅读之前的我们。我是说,看起来故事完全不会对我们施加什么可以量化的影响,对吗?很遗憾,答案是:错爆了x


  给人感觉很好的故事跟给人感觉很好的食物和性是一回事:没有它们你压根活不下来。食物给予我们以营养,性促成了我们的诞生,而故事教育了我们。只不过是因为食物和性的成果看起来要更显著,我们才能在一开始就能更好地认识到他们潜在的后果,而我得指出的是,认知确实也更倾向于沉迷于一块好吃的冰淇淋蛋糕或者一个调情的眼神。


  由于我们无法在阅读故事时清晰明确地看到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的潜在后果,我们很容易就会把这种可能视为并不存在。但故事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生转折性的和生理驱动的。这意味着那个让你迷失于故事的强烈感受,那个让你彻夜读书的感受并不是短暂的,不是无所顾忌的,不是为了让你愉悦而愉悦的东西,它甚至不是重点。它是实际上的生理欲望,麻痹你的勾子,让现实褪去来让你得以体验故事的世界的工具。这感受是为了强迫我们放下一切,集中注意而存在的。


  实际上造就了这种感受的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激增。这是由好的故事瞬间引发的强烈的好奇心所触发的化学反应。这是你的大脑对你追随着自己的好奇去找出故事的结局如何的奖励,因为你或许刚刚从中学到了某些你需要知道的东西。


  当我们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所掌控,我们随着主角经历着内部的改变,而ta的洞察力也成为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部分。故事以和真实体验相同的方式向我们的信仰体系直接注入意义:不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让我们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因为和生活一样,故事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哈佛心理学家DG说过:故事不是只是有重大影响的东西而已,它就是重大影响这个过程本身。(Indeee, stories don’t just matter, they are what mattering means.)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无法感受到情绪,我们也就无法做出任何理性的抉择-这是生物学。在一个故事中,如果我们没有感觉,那我们实际上就没有真的在“读”一个故事。是感情而不是逻辑透露了含义。因此,你的作品必须要与感情相联系,把它从主角传递给我们。


  我们是生来就和渴求,追寻和依附于主角的感受的,所以我们可以像体验我们自己的一样去经历ta的挣扎。当我们沉迷于一个故事的时候,主角的内心挣扎就成为了我们的,而ta所得到的来之不易的真理也是如此。这不是一个隐喻而是事实。通过JG,The storytelling animal的作者,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示,当我们在读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的大脑表现出的并不是观察者,而是参与者的活动指征。


  你不相信?去看一场质量好一些的恐怖电影,别看屏幕,看观众。看他们随着剧情的变化低呼,瑟缩,在恐怖的场景出现时抱住双臂,把头埋下或者做出格挡的动作…为什么他们要为屏幕里发生的一切而做出行动?答案就是,他们并没有去“思考”,而是在体验。他们在体验假使一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过程。就像JG支出的一样,他们的大脑在向他们的身体介绍他们在面对致命袭击时能做的一切。


  这就是故事对我们施加的强制性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不是么?我们的大脑就像记录下实际发生的事情一样记录下了在虚拟世界中发生的好的故事。这就是让我们能够立刻得到我们寻求的信息的方法。亦即,我们向我们听过的每一个故事-包括且不限于小说,漫画,电影,八卦之类的故事-必然地在我们所谓的认知无意识中提出一个问题:我能从中学到什么不仅能让我生存,而且能让我迅速发展的东西?


  我们所讨论的不只是在物质世界,更是社会上的生存,因为和人们的认知相反的是,我们需要属于一个特定集体来获取我们需要的食物,空气和水。一旦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物质世界生存,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如果我们想要茁壮成长,就必须要学会和他人合作。所以这么做的能力早已在二十万年前,在我们的大脑的最后一次发展大冲刺的时候被缝进了我们的神经。我们长久以来一直认为我们的大脑的体积是为了抽象问题而进化出来的,但科学现在揭露的事实则是这样的变化并非单纯为了分析能力提供位置。它是为了拓展我们的社会认识技能,为了让我们能有能力去做自幼儿园时期我们就被鼓励去做的事情:和他人共事。


  最终,即便是在我们之中最天才的那一部分人中挑出拥有改变了世界的独创发明的几个,他们也无法独自完成这一切。你能想象乔布斯一个人在车库里装配每一台苹果设备吗?或者说,他得自己组装,自己宣传,自己接单,自己运货-干脆连卡车和路都是他自己修的得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便是抽屉里最锋利的刀也无法自己切割东西。我们都是需要他人的人类。这也就意味着,为了试着走向成功,我们需要理解他人。


  因此,故事的目的自单纯用于解码物质世界的秘密进化为了破译一个更加复杂,更有挑战性的社交世界的工具。最终,我们会看到物质世界并且学到类似“无论狮子看起来有多温顺,都不要去招惹”之类的东西是一目了然的。但当一切转入如何在社交世界生存的时候,整个形势就变得不再可见了。是,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做什么,但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却变得非常难以捉摸:一切都在他人的实际想法上卡住了。他们相信着什么,又是为什么?这是我们拼了命也想搞明白的事情,也是我们生来要对每一个听过的故事回应的东西。创作者被尊敬和敬畏的原因在于它们能够走到比科学家更深的地方,把光照向足以触及他人心灵的内在深处,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击中了人们的东西。


  了解人们所作所为的动机正是它的意义所在。否则,当我们给自己爱人打电话时,听见对方重重的的叹息和一句“在你打电话来之前我更开心”,我们或许会感到恐慌,认为ta对自己失去了兴趣,而实际上ta的意思却是“听到你的声音让我很想你,而这让我因为你不在我身边而感到悲伤不已”。换一句话说,原因往往是和表面所呈现的一切截然不同的东西。如果没有去察觉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方法,我们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应该重新激活自己在婚恋网站上的会员或者高兴不已呢?我们想如何在没有灵异能力的条件下搞清楚别人的想法呢?比起某个电视剧里潜入自己难以揣度的妻子的大脑去浏览并抓住她的想法的丈夫-说真的,你怎么能对自己所爱的人这么干呢-幸运的是,我们有个更好的选择:我们通过读下一本又一本的小说,通过故事来可以强化我们的读心术。故事的目的,每一个故事的目的都是帮助我们去翻译和预见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行动。你得承认的是,这确实比特异功能要强上太多了。


  总结起来就是:我们不是转向故事来逃避现实,而是让故事来为现实导向。


  而如果这里有着一件读者的大脑并没有强关联的东西,那就是:我不知道这个创作者接下来会用什么绝妙的比喻。ta现在又会提出一个什么惊人的说法呢?其结果就是,大脑远没有我们认为的那样对抒情的文字感到挑剔。我们不是为了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描述甚至系剧情的剧情点而来的。我们是为了那些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东西而来:那些内在的,能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个光辉闪耀的,残酷的美丽世界生存下来,而风格不减的信息。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回应这些内在的信息,它也正是每一个渴望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的创作者都必须掌握的东西。为了做到这点,我们第一个的需要回答的问题仍是:什么是故事?


4.什么是故事


  首先,忘掉牛津词典里对故事的定义:它并不是什么为了娱乐而创造的东西。它就跟在说食物的唯一目的就在于美味一样可笑:它的美味是因为它的营养而存在的,你对美食的渴望则是为了生存而进化出来的。不过这些英国佬儿还是搞对了一点:故事必然是能娱乐人的,就像是食物是美味的意义,否则无论它多么英勇,也只会被放到冰箱的最内侧,和放烂了的某种食物的容器挨在一起。如果作品不能娱乐我们,我们就不会在它们身上消耗精力,它们也就会被束之高阁。


  故事的娱乐性在于哪里呢?如果不是优美的语言和戏剧性的事件,是什么,在我们欣赏作品的时候抓住了我们?如果好奇就是关键,如果好奇就是它让多巴胺流动了起来,我们实在好奇什么?什么 是 故事?


  简而言之:故事就是发生的事物是如何影响一个有着困难目标的人,以及结果这个人的内在是如何改变的。


  现在,让我们把它给彻底摊开吧。


  在故事中,发生了什么就是剧情,是作品里的表面的事件。它并不是故事的实质,至少不是根本的那一个。


  某人,就是主角,而就像我们看到的意义,一切发生在剧情里的东西都会基于它们是如何影响主角的来获得它的意义和情感权重-这不是笼统的,而是有其特定目的的。


  而困难的目标基本就是,我们一般认为叫做故事的问题的东西。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某人是如何解决一个单独的,不可避免且逐渐扩大加剧的问题存在。毕竟,如果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就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故事了。这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问题,而是一个能让主角总是在一个特定的内在矛盾中挣扎的问题。所以在故事的结尾,ta往往会以一个和开始时完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事物。


  而内在的变化又是什么?那就是故事的实质:你的主角的外在的困境,或者说情节,是如何改变ta的三观的。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你打算创作一个惊悚冒险或者悬疑故事,你也不能因此得到赦免。毕竟,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让你的调查员发现是谁犯的案子,记下发生了什么,而是去找到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又是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往往就是关乎内在的。想想吧:这起犯罪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那个世纪难题“ta到底在想什么?”事实上,悬疑作品的所有体裁都倾向于拥有一个更加复杂的内在层面,因为每一个关键角色-凶手,受害者和侦探-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内在逻辑,通过他们的主观角度去看待事物。


  故事在于发生在内部的东西,而不在于表面。没有彻底地抓住这个关键是很多作品彻底失败的原因;我们是为了通过主角的眼睛去看,去体验ta对接下来该怎么办的纠结和挣扎的。这才是刻在我们记忆里的东西,是我们好奇的东西,以及能给我们我们所渴求的内部信息的东西。是的,主角内心的挣扎就是故事的第三条线,是能激发我们的好奇,让故事向前推进的生命线。


  而令人抓狂的是,尽管回应故事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创作一个能够击中读者的故事却并非如此。尽管我们中的很多人是一流的社交故事讲述者-想想流言蜚语和各种轶事,还有地狱般的一天的便签条-当我们得从零开始创造一个完整的虚构世界的时候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我们的大脑并没有给我们准备对应的标配。


  所以,如果创作一个优秀的故事的能力就像认知一个好的故事一样与生俱来,我们就都会是知名的小说家,漫画家或者别的什么,可以在泳池边被一大堆经纪人和读者围追堵截了。当然,那个时候要雇佣普通职员反倒变得困难了起来:既然都是天生的创作者,又有多少人会愿意去做非创作性的工作呢?ps:到时候又谁还有空把这些天才的小说给看完呢?


  我想我现在可以确信你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了,创作故事是一条充满了艰难险阻的道路。这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但实际上它倒也没有感觉上的那-么难。在最开始的大门口理所应当地击溃了很多创作者的是我们从未考虑过要去质疑的东西:我们决定了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学习怎么才能写/画/拍得好。问题在于,在学具体怎么“做”之前,我们错失了关键:故事的智慧。

--

这本完结撒花 还有两本要在课前读完,六月开学…我很慌【抖

评论
热度(1)
© N-S-NEVER-MIND/Powered by LOFTER